当前位置:首页>老人生活

日照中心,老人第二个家

2023-08-2111:59:02 | 2023-08-2111:59:24

受访专家: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教授 于普林

本报记者 施 婕

“白天‘入托’接受专人照顾,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近年来,“日照中心”(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这种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上海“遍地开花”。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上海各区县街道均设有日照中心,托费约30元/天,主要服务对象为经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结果为1~3级的60岁以上人群。日照中心不仅就近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难题,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被老人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老人们的“第二个家”

“这里实在太好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吃饭吃药都有人照料,关键是精神生活很丰富。”冯女士今年86岁,让她赞不绝口的,正是位于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一个大型居民区内的“石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简称石二社区日照中心)。7月20日记者探访当天,碰上暴雨,原本以为这种恶劣天气下,日照中心的“出勤率”不会很高,可谁料,老人们又“创了一个全勤记录”。“老人们基本都是该小区居民,自日照中心运营以来,几乎都是风雨无阻。” 上海福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中心负责人张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该公司是石二社区日照中心的运营方,还同步运营黄浦、浦东、长宁三区一共9家日照中心。

据介绍,该日照中心重点为辖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提供膳食、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上午8点半左右,10位老人陆续抵达,工作人员先为老人测量体温和血压,接着,大家一同进行健康操、唱歌等娱乐活动。记者推门进入时,一场业余卡拉OK联谊会正在进行中,悠扬的歌声伴以老上海风格的装修,让人有一种时光穿越之感。200平方米的日照中心内,主体是老人活动场所,此外还配备助浴空间、午睡区域、作品角等。11时许,是用餐时间,午休后的活动主要围绕健康保健、心理课堂、手工面点、文艺娱乐等主题开展。

“就像上学一样,早出晚归,自由适宜(上海话里舒适的意识)。”冯女士2021年“入托”,算是“资深托友”,“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喜欢宅,我好热闹,看到家门口开了日照中心,我赶紧来报名。这里管一顿午饭,两顿间餐,还安排各种活动,非常充实。”

“石二社区日照中心的长者,平均年龄82岁,主要是轻度认知障碍和失能者。我们根据长者的需求,提供半天、全天等灵活的错时服务,全天收费30元,半天收费15元。”张钧介绍,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日照中心还提供轮椅上门接送服务、助浴服务,还有配套的代配药、陪诊等服务。

上海长宁区的天山路街道,助老养老工作也走在前列。经老友推荐,77岁的严女士以“吃蟹心理”跨进了紫云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简称紫云日照中心)大门,但进去后就再也不舍得离开了。紫云日照中心是天山路街道推出的第三家日照中心,主要辐射附近7个居委会,由万宏养老机构承接运营。日照中心面积约200平方米,健身器材、养老辅具、伸缩式沙发、中医保健床等一应俱全,属于“小身体大能量,螺蛳壳里做道场”。严女士现场考察后就觉得“真不错”,和老伴一起“入托”了几个月,更是觉得“好得没话说”。“工作人员非常细致,每天都将需要服用的药送到我们手上,搀扶我们去卫生间,还会特地去买我们喜欢吃的东西,就像照料小孩子一样有耐心、有爱心。”严女士说。

日照中心解决了老人们吃饭的大难题。配餐会充分考虑老人的健康需求,低糖低盐低油,软糯方便咀嚼,同时也会兼顾老人的个人需求。紫云日照中心的小黑板上列好了一周菜单,每天不重样,7月17日记者探访当天,午餐有油爆虾、素肠炒肉丝、炒杭白菜、鸡毛菜汤。夏季的间餐,大多提供绿豆汤、西瓜等解暑食物,基本做到顿顿有新意。

让老人“风雨无阻”的最大动力,是在这里能得到精神上的富足。记者探访当日,紫云日照中心请来了周边老年大学的声乐老师做志愿教学。“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老人们人手一本乐谱,和着悠扬的电子琴声,兴致勃勃、默契配合,俨然一个夕阳红合唱团。“日照中心每天的活动都经过精心安排,如果涉及专业课程,比如文娱类、医疗类、认知类,我们会请专业老师上门授课。” 天山路街道服务办主任代红侠说。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老人都把日照中心当成了第二个家。用这群“老小孩”的话来说:日照中心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既能动手,还能动脑,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老伙伴,有热心似家人的工作人员呵护与陪伴,甚至还能帮助自己及早发现疾病隐患。“到这里来养老真是选对啦!”

除了承载日间照料的功能,日照中心还以社区需求为立足点,搭建社区生活服务平台,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健康检测、社区餐饮、教育培训、健身康复、中医理疗等多项便民服务。以助餐服务为例,紫云日照中心的老人一日托费30元,提供一份午餐,社区助餐老人的午餐分13元和15元两档,外加2元配送到家,最终价格分别为15元和17元。

快速发展遭遇新问题

日照中心完善了辖区内的 “一刻钟为老服务圈”,缩短养老服务半径,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真正做到了养老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自2006年开始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以来,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实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有益探索。近年来,随着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日照中心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运营得比较好的日照中心,都有一个“等待名单”,想要“入托”的老人需要排队等名额。日照中心想要拓展扩建,并不容易,场地是最大的制约。这里所说的场地是指政府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租用企业房产。对于企业来说,提供相关房产租赁,带有一定公益性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如何提高企业意愿,腾挪出更多场地用来建设日照中心、为老服务中心,对于政府来说,仍旧是一道难题。

此外,还存在从业人员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等问题。目前,照顾10位老人的日照中心通常配置3位工作人员:社工、护理员、设施长(负责设施运维)共同为老人提供从生活照料到心理安抚等多方面服务。石二社区日照中心社工华晨旻有十几年的社工工作经验,她明显感觉到,疫情期间,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很大。华晨旻说:“养老工作者需要有爱心,同时能吃苦耐劳,很多年轻大学毕业生就算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做养老工作。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社会地位偏低、流失率较高等问题,都是养老照护服务的制约。”

就运营资金而言,日照中心项目属于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带有社会福利性质,每天30元的“托费”只是象征性收取,主要支出基本是靠政府扶持。以长宁区天山路街道3家日照中心为例,从场地租赁到适老化装修,从寻找运营方到后续管理,开支皆由政府买单。除政府全权出资外,也有部分日照中心由政府和养老机构共建。“上海福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承运的日照中心,部分成本支出来自养老机构其他项目的盈余。”张钧说。这意味着,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日照中心想要走市场化运营,仍然困难重重。2020年,上海市审计局对市内养老服务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报告指出,部分日间照护机构因缺乏后续运营资金等暂停服务。

多方合作共注活力

早在20多年前,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教授于普林就预见性地提出了“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想法,并认为这种“社区照顾”方式将会成为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利国利民,值得大力倡导”。同时,于普林也指出,“日托”式照顾如何能获得持久发展,仍需多方智慧。

第一,如何保证运营的可持续?于普林建议,除了政府层面的经费支持,还可拓宽慈善捐助范围,引入企业投资,加大与基金会合作的力度,从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化。

第二,如何保证服务人才可持续?于普林认为,应通过提高工资福利等激励措施,巩固日照中心人才队伍,同时广揽社会人才,并通过岗位培训等形式,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度。

第三,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可持续?代红侠表示,“评估+竞争”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天山街道3家日照中心分别交由3家养老机构运营,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其工作进行评估打分,以确定下一年度是否续签合约。我们的标准是每次评估至少达到良好以上,否则将更换运营方。”

第四,如何加大医养结合的力度?将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与老人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需求相结合,这就需要各服务主体明确自身服务内容,相互配合,打“组合拳”。“石二社区日照中心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主楼只有几步之遥,后者的康复医学门诊部等医养资源,均已经和日照中心共享共通。”张钧介绍。

最后,于普林强调,日照中心的养老环境一定要适老,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关安全设施和应急呼叫装置,防止跌倒受伤,确保老年人在紧急状态下能及时寻求帮助。▲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用户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所填用户名已被注册,请更换

所填邮箱已被注册,请更换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去登录

所填邮箱尚未注册,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