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老人生活

把糖前期人群拉回来

2023-08-2211:41:36 | 2023-08-2211:42:25

受访专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    宋勇峰

本报记者    田雨汀

专家小传:宋勇峰,教授、主任医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副组长

编者按:糖前期是糖尿病的“预备队”,在我国有数亿人之多。如何把这些“站在悬崖边”的人拉回来呢?近日,《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为糖前期人群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本报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院长、《共识》的执笔人之一宋勇峰教授,进行权威解读。

1/3成人进了“预备队”

2020年公布的第六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成年患者总人数约为1.298亿。“不少人都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更别提糖尿病前期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宋勇峰教授说,近年来,糖前期人群数量不断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2007~2008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前期成年群体比例为15.5%;2010和2013年,糖前期比例分别为50.1%和35.7%;2015~2017年,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标准,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35.2%,群体十分庞大。

“糖尿病前期是人体处于糖调节受损的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表现为空腹血糖或/和餐后血糖升高。”宋勇峰介绍,空腹血糖受损主要是由缺乏运动、饮酒过多、食用高油脂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耐量减低是指人体对糖的耐受能力逐渐降低,与遗传、肥胖、增龄等因素有关。

《共识》制定我国成年人糖前期的诊断标准如下。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11.1毫摩尔/升。两者的混合状态: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11.1毫摩尔/升。同时,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之间,也可诊断为糖前期。

危害不止是“转正”

据统计,糖前期人群中每年约有5%~10%会进展为糖尿病。我国的大庆研究表明,如不进行干预,每年约有7%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会转化为糖尿病,30年后糖尿病的累计患病率为95.9%。宋勇峰强调,糖前期的危害不止糖尿病,各种疾病风险都会上升。

2021年刊登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前期会使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1倍;此前美国进行的一项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糖前期人群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高出了7.1%;另据德国的一项研究,糖前期人群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8.1%。此外,糖前期还会增加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风险。

宋勇峰表示,糖前期一般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建议定期体检,有助早诊早治。《共识》推荐,采用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来筛查糖前期。建议结果正常者以后每3年筛查1次;发现处于糖前期,以后每年筛查1次,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干预。

根据风险分层管

糖前期人群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相较血糖正常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糖前期人群,糖尿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共识》指出,糖前期的干预应依据糖尿病发生风险的高低进行分层管理。无论是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抑或二者并存,只要合并危险因素,糖尿病风险都较高;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的人,无论有无危险因素,其“转正”风险均为极高,需要特别注意。

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无论风险高低,生活方式干预都应贯穿始终;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此基础上,应考虑药物治疗。

抓好三点能逆转

国内外研究显示,调整生活方式可“逆转”或推迟糖前期向糖尿病转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合理平衡膳食。每日所需总热量中应做到: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烹饪时尽量采用植物油,多吃海鱼、植物油、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限制摄入饱和脂肪酸、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酸;适当进食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糖前期也应严格控制血压,每日摄入盐不超过5克;最好不饮酒,如饮酒须计入总热量(每克酒精热量为7千卡)。必要时,可通过医学营养干预达到并维持理想的体重和血糖水平。

制定运动计划。《共识》推荐,糖前期人群应通过有氧联合抗阻运动进行干预,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续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抗阻运动选择器械或哑铃、杠铃负重练习,每周至少进行2~3次,每次2~3组,每组8~10次,组间休息2~3分钟。练习间隔1~2天。

需注意,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心血管疾病的糖前期人群,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用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严格控制体重。《共识》强调,超重或肥胖者体重减轻3%~5%是体重管理的基本要求,应使BMI达到/接近23,或体重至少下降7%;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0厘米,腰围身高比应小于0.49,并长期维持。

有些人群慎用药

对于调整生活方式6个月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糖前期人群,或是初始风险因素较多的人,可考虑使用药物进行干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等药物,均可降低糖前期“转正”的风险。目前推荐糖前期人群使用的药物有以下两种。

二甲双胍。《共识》建议,对于糖前期人群,特别是BMI大于32.5、年龄在25~59岁、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无论生活方式干预能否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均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

阿卡波糖。这是目前唯一在我国获批糖耐量减低(IGT)适应证的药物,可使IGT人群3.3年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5%,也可显著降低合并冠心病人群的糖尿病风险。

另外,特殊人群提倡个性化干预。对于老年或超高龄、老年痴呆、精神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预期寿命少于10年、独居老人等糖前期个体,一般不需要针对高血糖做特别干预,重点是对其进行健康科普、管理好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定期做好血糖监测。▲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用户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所填用户名已被注册,请更换

所填邮箱已被注册,请更换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去登录

所填邮箱尚未注册,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