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塘社区> 社区新闻台

在深圳得救 从深圳回家

2022-09-2814:27:50 | 2022-09-2911:31:14

28-3.jpeg

9月27日上午,红脚鲣鸟在大鹏新区西涌沙滩展翅飞向大海。

28-4.jpeg

9月27日下午,黑冠鳽在梧桐山一处林间被放归自然。 蒲颖 摄

28-5.jpeg

训飞中的黑冠鳽。

28-6.jpeg

红脚鲣鸟佩戴的GPS定位设备是为鸟类专门设计的。

■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文/图

9月27日6时,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几位同学从校区驱车前往位于梧桐山脚下的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当天,两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将从这里放归大自然,他们是这两只珍稀野生动物救护的科研工作者。

被野放的两个动物分别是红脚鲣鸟和黑冠鳽,它们都是深圳的“稀客”,平日难得一见。这次野放,深大科研团队专门给它们定制、佩戴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鸟类专用GPS追踪设备,以便搜集它们的飞行轨迹等相关科研数据。

1

两只珍稀鸟类主动向深圳人“求救”

有意识的是,这次在管理中心接受救助的红脚鲣鸟和黑冠鳽,都是主动向深圳人“求救”的。

8月20日,管理中心接到龙岗区南湾街道鸿润豪苑管理处报警,一只“没人认识的鸟儿”飞到小区一户居民家,看起来鸟儿身体好像出了什么问题,明显飞不动了。接到报警后,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许建勇马上赶到物业管理处,发现这是一只在深圳地区非常罕见的黑冠鳽的亚成鸟。此前,深圳还没有成功救助黑冠鳽的案例。

这只黑冠鳽的到来,引起管理中心和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以下简称野保处)的高度重视,兽医肖莉春给它认真检查了身体,发现它体型消瘦,体重只有407克,判断为营养不良。管理中心很快为它制订了以加强营养、增加体重、恢复体能为主的救护方案。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深圳大学生态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周海超得知后,马上带领研究团队参与到救护工作中。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养,这只黑冠鳽体重达到512克,经过专家鉴定,其体况、采食、飞行和警惕性已达到放归标准。

无独有偶。8月22日,管理中心又接到市民的电话,反映一只红脚鲣鸟落在渔船上不走了,随后市民主动将鸟儿送到了管理中心。经检查,这只红脚鲣鸟身体非常虚弱,双腿无力,卧地不起,龙骨突起明显,两侧胸肌严重萎缩,体重只有462克,极度消瘦,初步诊断为过度饥饿、营养不良。经过连续4天对它进行营养补液填食后,红脚鲣鸟精神状态开始好转,一周后体况食欲趋于稳定,体重逐渐增加,放归前体重已经达到850克,恢复了主动飞行能力。经管理中心和野保处批准,这只红脚鲣鸟与黑冠鳽一起并入了周海超副教授科研团队相关科研项目。

2

深大首次全程参与野放追踪监测研究

此次救助和科研工作是深大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首次全程参与野放追踪监测研究,“我们利用课题组与国内相关科技企业长期探索研发出的北斗定位追踪器,定位精度达到2.5米误差,每天可以发送50个左右的位置点信息。该技术的使用,可以为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科学高效保护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周海超说。

据了解,为了保障被救助鸟类在佩戴追踪器后能顺利回归自然,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习性,此次对两只珍稀鸟类的追踪器佩戴技术规范,均严格按照国家林草局颁布的相关法规执行,确保操作过程合法合理。

3

深圳资深观鸟爱好者点赞

9月27日11时40分许,西涌海滩艳阳高照,海风卷起雪白的浪花冲刷着美丽的沙滩。深晚记者从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凯手中接过鸟类专用野放箱,大步走上沙滩。风浪声中,原本安静的红脚鲣鸟似乎理解自己已回到了曾经的熟悉环境,开始在野放箱里抖动起身体来。11时43分,王凯打开野放箱,红脚鲣鸟马上走上沙滩,迎风展翅,徐行几步后,奋力飞向大海。不到1分钟,就消失在海天交接之处。

当天15时许,载着黑冠鳽野放箱的车队驶入沙头角林场。在林场湿地附近的一处山林中,王凯打开了野放箱,黑冠鳽探头探脑走出箱子,面对陌生的山林,它似乎有些犹豫,在众人的注视下,它静静地原地伫立了约30秒,突然展翅起飞,转瞬就消失在密林深处。

得知黑冠鳽将在沙头角林场野放后,深圳资深观鸟爱好者张杰和蒲颖专程赶到现场观摩、记录。“建议加大对救助动物案例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动物救助工作,还可以邀请参与救助动物的市民参加野放活动,增强市民的荣誉感。”张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