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竹园社区> 社区新闻台

代表委员热议深圳民生新气象:擦亮民生底色,打造高品质生活

2024-02-0209:57:23 | 2024-03-1317:05:47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持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改革开放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都是市民群众牵肠挂肚的大事,我们要努力办实办细办好,让城市发展不仅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等民生话语,获得阵阵掌声。

连日来,参加深圳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也围绕民生问题,聚焦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社区治理等话题,积极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建言献策。

800x534_65bb64efbacfe.jpg

多元治理主体助力社区高效能治理

1月31日,在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南山代表团小组会议上,深圳市人大代表何珊珊提到,她所创办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以社区为阵地,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发现党和政府对社会基层治理越来越重视,从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阐述了这方面内容。”何珊珊说,兜底民生保障,要更关注低保、困境儿童、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对困弱群体100%建档和100%探访服务的全覆盖。

社会组织如何在做好基础专业服务的同时,参与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从中发挥作用并贡献力量?何珊珊表示,要赋能多元治理主体推动更广泛的社区参与,“随着社区的复杂化和居民利益多元化,我们发现仅仅靠政府、社区党委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要发动多元主体,包括社区党委书记、网格员、社工,还有小区党支部、业委会、楼栋长、社区社会组织、社区骨干、志愿者等力量,把大家凝聚起来,劲儿往一处使。”

何珊珊提到,多元治理主体可以共同协助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在南山区,有一个高档住宅区非常集中的社区,除了房价高,还有居民学历高、见识高和投诉数量高,我们和社区党委亲密配合,发动小区党支部和楼栋长两个重要主体,向居民群众搜集了40多个民生诉求,在社区党委的大力推动下,一年多以后,解决了其中90%的民生难点,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何珊珊表示,这个社区所采取的治理模式,也是南山区探索的一条社区改革创新之路,“在社区工作中,不断整合资源,推进多元协商,促进社区发展,这个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是富有成效和值得推广的。”

801x535_65bb64ee0b717.jpg

何珊珊表示,深圳正在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全球招才引智,为居住在这里的外籍人士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区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如在外国人工作生活集聚的区域,建立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提供综合办理服务,并为外籍人士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中心成立后,外籍人士的违法犯罪率大大降低,同时,外籍人士在接受了这些服务之后也会很愿意回馈社区,南山的国际志愿者超过1000人,覆盖20多种语言,他们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区议事,真正地融入社区。”何珊珊建议,进一步为居住生活在深圳的外籍人士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一些新建设施、场所,规范和设置导引体系的双语化,优化解决跨境支付存在的障碍,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实力“宠”老,“圈”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在社会服务行业耕耘30年的深圳市人大代表梁燕英提到,养老服务是关乎每一个人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而深圳市提出‘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生活圈’的概念,正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就能享受到全方位养老服务。”梁燕英称,这样的设想无疑将为老年人提供极大的便利,让他们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

梁燕英提到,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是主城区已经开始加速步入老龄化了,再加上随迁老人来深圳照顾子女家庭,深圳养老服务需要提前布局。梁燕英发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正在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比如加大社区养老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长者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同时,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下沉,让老年人能在自己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此外,还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等,以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幸福的晚年生活,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梁燕英称,目前“深圳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生活圈”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回应老年人的需求,需要解决养老服务多元化的问题;回应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需要解决养老服务人才激励的问题;回应健康养老的需求,需要解决‘医康养’一体化的问题;回应养老场所闲置、不足这对矛盾需求,需要解决‘一老一小’服务场所融合共建的问题。“梁燕英说,养老服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政府、社区、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圳市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生活圈’是一项惠及全体市民的重大工程,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梁燕英说。

将“喘息服务”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常态化服务

“喘息服务”是2023年推出的一项很受欢迎的民生服务,旨在为家庭中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家属提供短期休息,由服务机构的人员上门替家庭服务老人的一种方式。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希耘提到,此项服务是一项很有爱心的助老服务,但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能更贴心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王希耘建议,将“喘息服务”作为深圳户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一项福利,由专业养老机构来承担此项服务。在其家庭有需要时随时可以申请,并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进行短期托管,给家庭一个喘息的机会,这样一方面使空置的养老床位用起来,另一方面也不会造成这些老人住进来出不去的问题,对政府长期的养老机构兜底床位没有影响。

801x535_65bb64ee182f0.jpg

王希耘提到,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养老护理员注册制,每个培训合格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实行注册制,每个注册的护理员需要在养老机构有固定小时的实习公益服务时间,并经过养老机构的考核后方可上岗,这些人分布在全市各区,随时可以根据申请接单服务,并由老人或家庭进行评价,像深圳义工的管理一样进行星级评定,星级越高,服务推荐越优先,由此可以将离退休人员、年轻人等有志于此行业的人员纳入到这个队伍当中,不仅为“喘息服务”提供服务资源,也为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养老服务资源。

多元化、多形式举办托育机构

深圳市政协委员王国彬提到,目前深圳市大多数小学已经开展了两节课后延时服务,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两节延时课基本在5点半左右结束,然后该时间段与绝大部分上班族下班到家时间仍存在2-3小时的差距,这期间必然存在低年级儿童无人看护的问题。为缓解甚至破解这一难题,王国彬给出相关建议,“首先多方重视,破解课后服务难题”。他指出,以课后看护服务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行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服务内容,补齐自身服务短板,实施好课后看护服务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难题,为家庭“松绑”,为社会“减压”。

当然,还要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王国彬建议,营造儿童成长友好环境,要多元化加强儿童课后看护服务,充分挖掘培养有潜质的本校教师资源参与课后看护服务,根据师资条件开设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免费课后服务项目。要多措并举,加快课后服务步伐,整合各类要素及资源,鼓励社会公益力量积极参与小学的课后看护服务。还要多点支撑,覆盖课后服务和寒暑假托管,教育、财政部门会同学校,设置寒暑假校内托管的收费标准,采取“家长自愿、规范收费、财政适当补贴”的方式,其中财政补贴资金主要用于补贴参与托管服务的教职员工。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员工子女提供寒暑假托管服务,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注青少年心理,如何更好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圳市人大代表黄振辉建议,要想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还得从根源处着手,对症下药,不仅需要“硬手段”,还需要“软保护”。

图片

黄振辉表示,要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保护未成年人身体健康,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严惩性侵、拐卖儿童和售卖被拐卖儿童等犯罪,强化对被拐卖儿童的司法保障。”黄振辉提出,不仅需要严厉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还要严惩***、套路贷、美容贷、兼职刷单等诈骗犯罪。并建议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积极创建法治副校长品牌,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课程,防治和惩处校园欺凌行为。

家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港湾,但有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在这个“隐秘的角落”。黄振辉建议,指导社区基层组织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监护情况开展日常监督,对一些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等行为进行训诫,发出家庭教育令,对虐待儿童的剥夺监护权。黄振辉提出,将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力量拧成一股绳,建议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组织机构,全面统筹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建成绿色保护屏障。

进一步优化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

深圳市人大代表赵广群提到,深圳市民生微实事项目自2015年开始实施,关注社会呼声,回应民生关切,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民生微实事项目抽检频繁、各有侧重、标准不一,且街道社区无民生微实事专职工作人员,同时要应付市、区和各类部门的监管和评估,迎检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因为立项框架较多、立项程序比较繁琐,社区兼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立项工作常遇到瓶颈。”

赵广群建议,深圳市民政局加强统筹,组织开发运用社区家园网、智慧民政等网络信息平台,探索建设民生微实事信息化小程序,为街道社区提供上传、保存民生微实事资料档案的电子工具,提升存档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永久存档、电子查档、一档通查,检查结果部门互认,让基层工作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项目实施中。与此同时,加强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实施单位对于民生微实事项目工作的困难与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规定,使基层单位操作更加便捷,服务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