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四海社区> 社区新闻台

探秘“回南天”之谜,轻松驾驭防潮攻略!

2024-03-0610:05:39 | 2024-03-1316:59:20

什么是“回南天”


回南天”的地理学解释


“回南天”是发生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冬末春初一种常见的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发生的概率约为60%,由于这种天气通常是在冷空气过后转南风时出现,故人们将这种返潮的天气现象俗称为“回南天”。回南天又称南风天,主要发生在低层大气处于来自南海温暖潮湿的偏南风海洋气流向北推进控制的特殊环境条件下。 

低纬度的华南地区属于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区,冬末春初,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开始增强。当冷暖空气势力相当,在华南地区形成准静止锋时,就会产生持续连绵的阴雨天气。当影响华南地区的冷空气团强于暖湿空气团,推动准静止锋南移,华南地区为干冷空气团控制,天气转为晴好。而当从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迅速增强,在暖气团的推动下,准静止锋北退,华南地区被暖湿的偏南风海洋气流控制,则开启回南天模式。


“回南天”天气过程分为明显和一般两类:当室内地表有水珠,墙体表面或物体表面出现水滴流淌现象时,记为明显的“回南天”天气过程;当室内地表湿润或有水珠,墙体表面或物体表面有水滴但无流淌现象,记为一般的 “回南天”天气过程图片



“回南天”的表现特征


暖湿的偏南风气流在向北推进过程中,相对冷的下垫面往往会造成暖区中的雨雾天气,墙壁、地板等环境物体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随处可见墙上流水、窗上滴水、门上水帘,衣服、床单、被褥都不干!浓雾则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表象。如果长时间处于“回南天”天气影响下,会导致电器短路、物件发霉,人体也会感觉极度不舒适。

“回南天”受暖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及不同物体表面的气温、所处环境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十分复杂,因此要精准预测回南天具有一定的难度。


图片



“回南天”的形成条件


首先要有长时间的低温,即阴冷天气,日均温低于 12 ℃至少要持续3天以上,使得地面、墙面等物体表面较冷,形成底层湿冷的环境场;

其次有天气突变,长时间的低温后气温迅速回升,导致室外露点温度(即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高于室内物体温度。


“回南天”常发生在哪些地方?


“回南天”常发生在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间或在湖南、湖北、江西、上海也有发生。这些区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图片


“回南天”的形成原因


影响中国气候的宏观场域


  •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

  • 北边依托欧亚大陆;东临太平洋,西接印度洋。

这样的宏观区位使得中国内陆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沿海形成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图片



影响中国气候的内在驱动因素

  • 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

  • 太阳每年节律性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直射;

  • 中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北半球。

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是中国的夏季;直射南半球的时候,是中国的冬季。

图片



影响中国气候的地理空间条件













我国疆域东西、南北跨度大:

东西跨经度最大62°,时差4 h以上,空间上相距约5 200 km

  • 最东: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02′ E

  • 最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侧的帕米尔高原,73°40′ E

南北约跨纬度最大49°,空间上相距约5 500 km;

  •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34′ N

  •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 N。

图片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中国地处北半球的东亚,疆域广阔,纬度跨越3°51'N到53°33'N,按积温划分南北跨越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5带,因此不同热量带使得中国气候具有南北温差大的鲜明特征。

(2)海陆位置:中国东濒太平洋,西南濒临印度洋,陆疆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部,这样的海陆位置使得季风成为中国气候的又一鲜明特征。夏季,暖湿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带来丰沛的降水;而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形成的冬季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带有明显的干燥特征。这种冬夏交替的季风气候形塑出中国最显著的气候特征。

(3)地形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错综复杂,尤其是竖立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人称“世界屋脊”,其对我国地表西风气流的阻挡和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季风气候特征,使得中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上述气候影响因素是华南地区“回南天”形成的一个宏观背景,使得华南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完全不同。同纬度的非洲分布有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分布的是阿拉伯大沙漠;而中国的华南地区却是四季常青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图片


“回南天”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




持续时间:

据统计,“回南天”的持续时间一般是3~5 d,长的也可超过半个月,与当时具体的天气影响要素密切相关。其发生时段一般是在每年2、3月份的冬春交替时节,于4月份结束。

结束时间:

回南天一般在冷暖快速转换时才会出现,所以只要持续变冷或持续变暖,回南天都会结束。持续变冷:如果有新的冷空气南下,空气温度降低至比室内物体的温度更低时,水汽就很难在物体上凝结;同时,干冷的北风重新控制该地区,空气也会变得干燥。持续变暖: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北上,气温升高,室内物体温度持续上升(高于露点),水汽难以凝结,回南天就会消失。





回南天的危害







“回南天”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等带来的主要危害有:

(1)能见度差。“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 m,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常造成交通事故。

(2)家具、食物等严重受潮。由于“回南天”的空气湿度持续偏大,衣服、皮革、木制品以及食品很容易受潮,进而霉变腐烂,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3)天气返潮对人体健康不利。因为汗水不能被有效蒸发,聚集在皮肤表面,引起体温升高,热平衡受到破坏。潮湿多雾的天气很容易引起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而潮湿的天气也是湿疹、皲裂、皮炎、脚气等皮肤疾病多发的时节。




如何科学防潮,攻略送给你

(1)早晚关窗:当潮湿的“回南天”来袭,大家千万要记得紧闭家中的窗户,特别是关闭朝南和东南的窗户,不给窗外“虎视眈眈”的湿气任何潜入机会。防潮最重要时段是每天的早晨和晚上,这两段时间的空气湿度较午间更高,若不及时关上门窗,水汽将严重渗透至家居的每个角落。另外,如果觉得门窗紧闭令室内空气无法流通,建议大家在中午时短时间开窗通风。

(2)使用除湿器:在特别潮湿的地方,可以考虑使用除湿器,帮助去除空气中的多余湿气,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

(3)放置吸湿剂:在衣橱、书房等易受湿气困扰的地方放置湿度吸收剂,如干燥剂或者竹炭袋,能够吸湿保持干燥。

(4)干燥剂类防潮挂架:在衣柜里放置一些防潮的小物件,如干燥剂、竹炭、吸湿盒或樟脑丸等,起到防潮除湿的作用。

(5)植物调湿:选择一些能够吸湿的植物,如吊兰、蕨类等,放置在居室中,有助于调节空气湿度。

(6)及时修理漏水问题:居住环境中如有水管漏水或屋顶渗水等问题,要及时修理,防止湿气滋生。

(7)合理摆放家具:避免家具贴墙摆放,保持与墙面的适当距离,有助于空气流通,减少湿气滞留。

(8)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湿气防范,有可能的话可以提前准备好防潮用品。

祛湿食谱

在湿气重的“回南天”时节,通过饮食调理也是一种有效的祛湿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易行的祛湿食谱:

(1)木棉花薏米猪骨汤

图片

材料:木棉花50克、薏米20克、扁豆30克、猪骨500克、陈皮1角、蜜枣2粒、姜3片。做法:各物洗净,猪骨斩块汆水捞起,把适量的水倒入瓦煲,煮开后放以上材料煲2小时左右,下盐调味。

功效:可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2)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

图片

材料:陈皮6克、莲子肉30克、炒薏米30克、淮山12克、生姜10克、水鸭肉250克。做法:将水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斩件;薏米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去心洗净,用水稍浸淮山,陈皮、 生姜用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薏米具有很好的祛湿作用,用来煲水鸭能起到补脾健胃、祛湿止泻的功效。此汤对湿气重、大便稀烂、脾虚者尤为合适,但本身腹泻,感冒咳嗽者就最好避免喝此类汤品。


(3)老黄瓜煲猪腱粉肠汤

材料:老黄瓜1斤,陈皮1角,碎瑶柱1汤匙,猪腱1斤,粉肠8两,赤小豆2两,扁豆1两。做法:老黄瓜连皮一开二,猪腱、粉肠拖过水,赤小豆、扁豆、陈皮洗过,汤煲注清水烧开,放入猪腱煲15分钟,下老黄瓜、粉肠、陈皮、赤小豆、扁豆煲1小时下瑶柱,再煲15分钟,捞出粉肠、猪腱切成 件状,在半小时后,可再捞出汤料在碟中,排上粉肠、猪腱,汤水便可调入幼盐饮用。

功效:老黄瓜能除热祛湿解火毒。扁豆、赤小豆俱有健脾化湿功效,加猪粉肠煲黄瓜汤,清热当中更有理肠胃之食疗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广东汤水比如土茯苓草龟汤、腐竹白果鸡蛋汤水、鸡骨草猪横脷瘦肉汤、荷叶瘦肉淮山薏米汤等等都有正气、祛湿、健脾、解春困的作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中国国家地理、广东天气、闽南生活bot、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中国新闻网,知乎@飞哥学地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直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