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打造全市自行智造产业高地
“光明杯”海峡两岸暨港澳自行车骑行赛现场。
首届自行智造产业生态大会签约现场。
乘风行,向光明。
11月18日上午9时,随着发令声响,210名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精英骑手及骑行爱好者云集虹桥公园碧眼水库环道,伴着暖阳流光,御风骑行,穿梭在青山碧水间,正式开启“光明杯”海峡两岸暨港澳自行车骑行赛的精彩赛程。
“赛事+产业”相融共生。同日上午10时,首届自行智造产业生态大会拉开帷幕,来自国内自行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新业态企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新材料、智能传感、新型储能等自行车产业相关企业,延伸科技应用、材料创新及制造技术升级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精英齐聚光明科学城,为自行智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首届自行智造产业生态大会是“光明杯”海峡两岸暨港澳自行车骑行赛系列活动之一。光明区以此次赛事和产业生态大会为契机,搭建起海峡两岸暨港澳自行智造产业交流桥梁,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整合,吸引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企业到光明投资兴业。
光明是深圳实体经济“蓄水池”,积累了雄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家底。数据显示, 2023年前三季度,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113.16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居全市前列。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占GDP比重近六成。目前,光明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级企业12家、上市公司32家、国高企业191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42家。
自行智造产业是光明区实体经济“蓄水池”的一张靓丽名片,围绕自行车材料前沿技术研究、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整车制造及智能化应用,光明聚集了一批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新材料及自行车整车制造企业,拥有喜德盛、新星轻合金、光大同创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年产中高端自行车达500万辆。
创新引领
“科学重器”赋能自行智造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承载着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使命,在深圳当前和未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光明区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努力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既与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为企业攻克核心技术提供关键的“科学重器”。
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包括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等11个前沿交叉平台以及2个广东省实验室、2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将有力推动自行智造产业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其中,中山大学·深圳材料学院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持续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为导向,开展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人才是第一资源。光明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决把人才作为光明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事业的战略资源,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五年来,光明区引进院士团队20余支,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8.21万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科研院所人才突破5400人。
生态完备
产业链融合催生新优势
在此次产业生态大会上,自行智造领域项目集中签约是“重头戏”,光明区与7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涵盖自行车智能头盔、电机、传感器等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机器人、高端电容器、塑胶镜片等智能制造领域,将进一步增强光明区自行智造产业实力,完善产业生态链。
近年来,光明区始终聚焦实体经济,大力支持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建设“8+5”产业集群,其中“8”即为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安全节能环保、现代时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为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其中,新材料、新型储能、智能传感、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等产业与自行车行业紧密相关。
在智能控制、智能传感领域,光明区集聚了和而泰、安费诺、诺安智能、纽迪瑞科技等优质企业。在新材料领域,集聚了以新星轻合金、光大同创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在特种轻质合金、碳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制造领域技术领先。在新型储能领域,集聚了贝特瑞、欣旺达、科士达等优质企业。
在自行车整车制造领域,光明区拥有国内自行车行业龙头喜德盛。喜德盛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自行车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专注于中高端自行车制造,年产能超500万辆,其碳纤维自行车享誉海内外,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其生产的亚运赛车在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上助力国家队包揽山地自行车比赛冠亚军。以喜德盛等为代表的自行车行业龙头企业,正大力开展镁合金、钛合金、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应用,并开展数字车间建设等广泛应用新技术。
自行车制造向自行智造转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自行智造与新材料、智能传感、新型储能碰撞融合,将催生出怎样的产业新优势新业态,是此次产业生态大会探讨的焦点。
光明区拥有雄厚的特色产业基础,是深圳增长潜力最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之一。以新材料产业为例,光明区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约1141亿元,位居全市各区第一,拥有贝特瑞、星源材质、新星轻合金、杜邦等规上工业企业439家。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的30%左右。
智能传感器产业是光明区重点培育产业之一,已实现工业产值103.7亿元,拥有诺安智能、森世泰、美思先端等规上工业企业58家。争取到2025年产值突破 21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的30%左右。
未来,光明区将重点围绕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环节与新材料、智能传感的深度融合、中游整车制造与精密制造、现代时尚的有机结合,下游有效借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最新成果,打造支撑自行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崭新平台,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市自行智造产业高地。
服务升级
“政策+金融+空间”护航营商环境
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生态圈成形成势,都需要政策的护航和服务的加持。近年来,光明区围绕“8+5”产业集群,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难点,加快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包括:一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套产业空间政策、一系列产业集群专项政策,以及一批行业发展支持政策。
其中,光明区近期出台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尤为重磅,对先进制造业项目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奖励,对承担国家和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的主体,最高给予2000万元配套资助,一系列硬核举措,获得参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此次产业生态大会举行,充分说明政府对自行智造产业的重视,我非常乐见这样的成果能够持续发酵。”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久裕交通器材(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伟表示,“光明区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非常大,有些政策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台商,以及香港、澳门的企业家来这里投资。”
作为参会的台商代表之一,丰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金村认为,“大陆消费市场巨大、产业供应链齐全、政策支持有力,我认为未来不仅是台商,甚至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应该到这里来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发起设立了百亿级的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75亿元的智能传感、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3个产业基金,推出100亿元科技金融专项,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自行智造产业发展,离不开空间支撑和保障。作为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光明区举全区之力推动“工业上楼”项目建设,每年将供应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光明区工业区块线划定总规模为31.8平方公里。已列入市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片区规模达22.8平方公里,位居全市之首。
沿着西南产业直角带,光明区高标准规划打造凤凰、马田、玉塘、公明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四大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7.7平方公里,未来将供给555万平方米产业用地。此外,光明区还在6个街道各布局一个平方公里级的新型产业社区,旨在打造产业全要素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邓红丽/文 光明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