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圳风采

开放包容

2022-08-2914:25:24 |

交通枢纽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城市交通运行体系运营成熟,深中通道即将完工,使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联系愈发紧密,已形成港深半小时经济圈,广深1小时经济圈等。

海港

深圳港已经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2019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76.91万标准箱,增长0.13%,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2382.28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四,共有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11条,国际友好港增至26个。2020年上半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07万标准箱。截至2019年底,深圳港已建码头泊位157个,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6个。

盐田港区远洋集装箱班轮密度全国第一,单一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华南地区唯一可同时操作 4 艘 20 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区,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区和华南地区主要外贸通道。

深圳蛇口邮轮母港,是华南区集“海陆空铁”于一身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可停靠全球最大邮轮。2016年11月,蛇口邮轮母港开港。截至2019年,蛇口邮轮母港共引进 11 家邮轮 公司的 17 艘国际邮轮, 共计靠泊 263 艘次,邮轮旅客客流量累计 94.86 万人次。

空港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被国家定位为国际航空枢纽。2019年,旅客吞吐量5293.2万人次,同比增长7.26%,其中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525.44万人次,同比增长32.92%;货邮吞吐量128.32万吨,同比增长5.32%。2020年上半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418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61.47万吨。2019年底,深圳机场入驻运营航空公司58家,国际客运通航全球60个城市,新增罗马、名古屋、槟城等18个国际通航城市,国际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正式跻身全球最繁忙大型机场行列。

铁路

深圳是国家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随着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的开通运营,赣深高铁的建设,深圳境内初步形成了“双十字”铁路线路布局。铁路运营总里程约193.33公里,其中,广深港客运专线47.8公里,厦深铁路46.48公里,广深铁路24.0公里,穗深城际18公里,平南铁路34.05公里,平盐铁路23公里。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中国香港段正式开通,从深圳市中心抵达中国香港九龙的时间缩短至14分钟,深港两地的要素流动将更加快捷,深港半小时生活圈已形成。2019年12月15日穗深城际深圳机场以北段建成开通运营,极大改善深圳西部对外交通环境,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的沟通联系。

地铁

2020年,我市地铁运营线路10条,分别为1、2、3、4、5、6、7、9、10、11号线,运营里程383公里;龙华区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运营里程11.7公里。2019年轨道交通全网日均开行列车4331列次,同比上涨4%,日均运营里程81.4万车公里,同比上涨5%。全年地铁和有轨电车总客运量达20.3亿人次,日均客流557万人次,同比增长7.7%,占公交客运量的56.3%(不含出租车)。2019年12月31日单日客流达到702万人次,刷新了历史记录。2020年上半年我市地铁客流量达5.89亿人次。深圳地铁线路全年日均客流强度1.92万人次/公里,全国排名第一;有轨电车日均客流3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一,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深港合作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位于珠江口东岸、南头半岛西侧,面积14.92平方公里,由桂湾、前湾、妈湾三个区块组成。开发建设前海,是国家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4月27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前海深港合作区(即前海区块)与蛇口区块(即招商局集团蛇口工业区)共同被纳入其中。片区集聚全球高端要素,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专业服务、港口服务、航运服务和其他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建设前海国际金融城、深港创新城、现代自贸城和国际枢纽港。

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展现新面貌,累计实现206栋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其中100米以上高楼77栋。累计建成59条(段)市政道路,“四纵十横”的道路骨干网基本成型,轨道交通建成运营4线路9站点。累计注册企业15.4万家,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妈湾跨海通道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推动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出深港通、深澳通“注册易”,设立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

2020年上半年,前海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逆势飘红。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13.3%;税收贡献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实际利用外资28.89亿美元,增长15.1%,分别占全市67.5%、占广东省自贸区的66.8%、占全省25.1%、占全国4.3%;进出口按关区口径4640.76亿元,增长21.4%,其中前海湾保税港区868.15亿元,增长61.5%。前海作为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作用初步显现。

深港青年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地缘区域优势,聚焦深港青年发展需求,在深港青年实习、创业、就业、生活等方面深耕细作,打造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双创平台,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孵化创业团队44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27家(中国香港团队207家、国际团队14家、中国台湾团队6家),超半数创业项目成功拿到融资;连续5年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完善中国香港青年交流与实习基地,为中国香港大学生累积提供超过2000个实习岗位,接待近2万多名中国香港学生交流考察;连续5年举办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日、深港澳青年文化交流艺术季等品牌活动,增强港澳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推动港澳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西九龙站口岸“一地两检”顺利实施,往返中国香港科学园直通巴士开通,为深港两地青年交流提供更多便利。

深港其他合作

作为服务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的先锋城市,深圳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深港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增进两地民生福祉。金融方面,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开业,深港基金小镇投入使用。教育方面,我市是第一个出台允许港澳籍适龄儿童入读公办学校政策的内地城市。医疗方面,内地第一家采用“中国香港模式”运营的公立医院——中国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于2012年投入使用,是深港医疗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该医院试点的“中国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目前已有超过9300人次凭券在医院享受医疗服务;内地第一家中国香港独资专科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2013年开业,将国际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成熟的港式服务引进内地。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中国香港接壤处,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侧的中国香港园区,俗称河套地区,面积约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面积约3.02平方公里。2017年1月,深港两地共同签署《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共同构建具有对应集聚力和协同效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具有“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定位为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是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重要载体。深港双方充分发挥互补优势,一河两园协同开发,全力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典范平台。

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由中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超7000万,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中国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全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推进深澳港更紧密合作交流。加强与广州等城市的协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港国际中心动工建设,深澳创意周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深澳中医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稳步推进,设立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

海洋经济

深圳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它拥有260.5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达1145平方公里。

从2017年6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到半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写入“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日益清晰。

积极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在空间规划布局方面,将重点建设“大空港海洋新城——前海”西部海洋科技走廊,探索建设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打造东、西部两大海洋科技创新引擎,完善产业配套,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本土海洋企业、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尚未涉海的企业向海延伸、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等。

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海洋人才新高地。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创办国际化综合性海洋高等院校,推动国际知名海洋大学与深圳合作办学。2020年,预计引进3至5支院士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1至2所海洋领域研究所,让深圳成为海洋领域专业人才的“聚宝盆”。

全市营收过亿的涉海企业超270家,总营收超5千亿元,其中营收过百亿的企业8家,十亿至百亿的企业39家。

对外交流

国际友好城市

深圳目前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个省市地区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包括美国休斯敦市、巴西圣保罗市、德国柏林市、日本大阪市、柬埔寨金边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韩国釜山市、意大利米兰市、阿联酋迪拜市等,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遍布全球。深圳不断推进与国际友城在经贸、文化、科技、职业教育等领域务实合作。截至目前,深圳已成功举办了5届深圳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2019年,深圳首次举办了深圳国际友城智慧城市论坛,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探索普遍适用于各国城市的解决方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引进城市发展所需高端资源,推动深圳对外交流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创办于2001年,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是中国面向国(境)外专家组织、培训机构、科技创新人才开放的大规模、高规格,集人才、技术、项目、资金和管理为一体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人才与智力展洽盛会。2007年第六届起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并长期落户深圳。每届大会均有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机构参展,参会的国(境)外专家、海外留学人员和专业人才逾35000人,累计落地项目超过10000个。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用户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所填用户名已被注册,请更换

所填邮箱已被注册,请更换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去登录

所填邮箱尚未注册,立即注册